本周,中國國際金融(銀行)技術暨設備展覽會在京舉行。一年一度的國際金融展已成為亞洲周邊國家和地區最有影響力、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參展廠商最多的國際性金融業界盛會。在今年的金融展上,“征信”展示專區吸引了人們眾多的目光。會上,本報記者就相關話題采訪了央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長萬存知。
近5000萬有信貸記錄
記者: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信用在經濟發展中已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2003年,國務院賦予人民銀行“管理信貸征信業,推動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職責。經過近幾年的建設,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取得初步成效。請您介紹一下目前中國征信體系建設取得怎樣的進展?
萬存知:最近幾年中國征信體系建設應該說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最顯著的標志就是,我們在全社會范圍之內為每一個有經濟活動能力的個人建立了一套信用檔案,為每一個跟銀行有信貸往來的企業建立了信用檔案,我們建成了全國集中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
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和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分別于今年1月份和7月份正式運行。目前在個人數據庫里面采集了超過5億人的自然人信息。這5億人自然人中間,有接近5000萬有信貸記錄,包括個人的房貸、車貸、學貸、貸記卡、準貸記卡的透支記錄,還包括個人提供擔保的信息。
企業數據庫里面采集了460萬戶借款企業信息,在全國范圍之內只要某個企業在銀行貸過款,那么這個企業的信息和有關資料已經被全國集中統一采集和共享。
企業查詢每天超8萬次
記者:我們知道,在發達國家,公民都有一份“個人信用檔案”。如果某人有過不良的信用記錄,比如欠款不還、開空頭支票、詐騙等,那么在申請貸款、上保險和求職時將比“清白人”麻煩得多。中國征信系統的使用情況是怎樣的?
萬存知:目前中國征信系統在全國的商業銀行基層各級營業網點開通的查詢終端有14萬多個,隨著數據庫的日益龐大,商業銀行在辦理信貸業務的時候已把查詢客戶的信用報告作為審批的重要環節和參考。商業銀行平均每天對征信數據庫的查詢量為:企業查詢超過8萬多次,個人查詢則超過15萬次。
商業銀行通過查詢全國集中統一的征信系統,拒絕的企業貸款申請占企業申請額的比重達到2.5%,拒絕的個人貸款數量占個人貸款申請額的10%。也就是說,沒有這個系統顯示的信用報告,銀行放出去的不良貸款比例有可能會相應提高。
有了這個系統之后,商業銀行無論是對企業貸款還是對個人貸款,抵押擔保的要求沒有過去那么苛刻了,而且審貸的效率比過去提高了一倍。征信系統可以降低信貸的門檻,能夠擴大對邊緣借款人的服務,同時防止借款人過度負債,有利于保持社會穩定。
記者:信息庫的信息主要包括哪些內容?今后著重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
萬存知:目前信息庫的信息有三類,一類是企業、個人的身份信息,一類是企業和個人與銀行發生借貸關系形成的信貸信息,一類是銀行體系之外政府部門掌握的有關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以及企業之間經濟交往形成的信用信息。
企業和個人的基本信息和信貸信息目前已全部采集入庫了,第三類信息正在和相關方面協調,進行不斷完善。
在現有的基礎上,數據庫的發展方向可以簡單歸納為兩個:第一,擴大信息的采集范圍。第二,擴大信息的服務范圍。
越權查詢將受處罰
記者:目前征信系統對哪些機構開放,個人是否也可以進行信息查詢呢?
萬存知:目前數據主要對商業銀行開放,對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履行職責或者執法提供部分信息服務。受現行法律限制,對企業、對個人、對社會其它的中介單位和組織目前暫不開放。下一步我們將盡快推動征信立法,依法逐步擴大信息服務的范圍,首先要擴大對企業的信息服務,也就是說將來企業之間做生意、簽合同、投資投標等等,可以利用信用報告。
同時也將對個人提供信息服務,個人參與經濟活動,在晉升、求職各個方面也有這些需求。將來我們還要為各級政府部門履行公共管理職責的時候提供服務,還要依法為社會中介組織,比如一些信用評級機構、擔保機構、調查機構等開放數據。
記者:如果擴大數據庫的使用范圍,那么會不會出現個人信息泄露的情況呢?
萬存知:銀行查詢客戶的信用有一套非常嚴格的程序,客戶不必擔心自己的資料會外泄。在查詢個人信用記錄時,銀行工作人員應當取得被查詢人的書面授權,為被查詢人的個人信用信息保密。
同時,征信數據庫對查詢情況實時跟蹤記錄,并在當事人自己的信用報告中加以展示,若當事人發現自己信用報告中的信息有誤,應及時向征信部門提出申請,予以糾錯。如果工作人員越權查詢或將查詢結果用于工作之外的目的,根據有關規定,央行將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如涉嫌犯罪將依法移交司法機關。
何為征信?(鏈接)
征信即為信用活動提供的信用信息服務,實踐中表現為專業化的機構依法采集、調查、保存、整理、提供企業和個人的信用信息,并對其資信狀況進行評價,以此滿足從事信用活動的機構在信用交易中對信用信息的需要,解決借貸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也就是說銀行之間通過第三方機構共享信用信息的活動就是征信,目的是提高效率。
(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田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