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大觀 | 中新圖片 | 中新財經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華人世界 | 臺灣頻道 | 供稿服務 |
|
為防盜版書名保密 余秋雨文化隨感續篇11月出版 2001年10月19日 16:18 中新網北京10月19日消息:余秋雨歐洲之旅文化隨筆計劃11月中旬出版,首印20萬冊。書名,為了防止盜版,暫時還要保密。書的內容圍繞著去年8月到今年1月參加的、鳳凰衛視組織的歐洲之旅,在半年多的時間里,余秋雨和他的同伴們在歐洲游歷了26個國家,90多所城市。 昨天下午,余秋雨就這本新書和他在旅途中的見聞感想接受了北京青年報記者的采訪,他的口才并不輸于他的文才。 記者:在短時間內走了那么多國家和城市,有沒有走馬觀花的感覺? 余秋雨:有。這次走的地方是“千禧之旅”的3倍,不可能在一個地方久留,但我也不需要呆在一個地方細細品味,要的是對歐洲文明的迅速掃描和整體觀感。歐洲從前我零敲碎打地去過,相關的書也讀過,這次我們到處看,訪問當地的駐外記者、留學生、學者,現實的觀感矯正了我從前從書本中得來的有關民族紛爭的一些印象:歐洲國家在走向聯合的過程中,文化思維也在變化。 記者:這本書可以視為“千禧之旅”后完成的《千年一嘆》的延續,相比之下有沒有變化和超越? 余秋雨:《千年一嘆》走的是中東、南亞路線,是把伊斯蘭文明及其它已經衰落的古老文明和尚在延續的中華文明對比著考察。這本書又加上了歐洲,涵蓋了當今世界的三種主要文明類型。《千年一嘆》是日記體,這本書是標準的散文,有技術痕跡。不過,我不希望讀者把它看做文學意義上的散文,它是社會文化的考察。 記者:記得您從前說過要“封筆”,因為盜版和其它一些原因。這次為什么又動筆寫了呢? 余秋雨:我在出發時不準備寫書。但我在歐洲的感受不能不說。我曾經問歐洲人是否感到過自身的危機,對方答以“瘋牛病和足球流氓”。歐洲文明確實是很優秀的文明,她能將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意識的發揚,個人意志的實現和社會公德的完滿結合得互不矛盾。但我非常驚訝她對迫在眉睫的危機竟茫然無知。她自閉在優越和安全當中,對外界的不了解實際上使她處于脆弱的狀態,這是強大背后的脆弱。實際上,各國移民已經穿插在歐洲的咖啡座之間,其它的文明已經到了她的眼前。 記者:對其它文明陌生、缺乏自省能力的不僅是歐洲,還有美國。他們二者之間也有矛盾。 余秋雨:歐洲人會瞧不起美國沒歷史、沒文化。但總的說來,他們的矛盾并不那么深。歐洲文明的問題在于以自己為全部價值坐標的終點,以經濟的一體化來掩蓋文明的多元化,他們不明白,經濟不發達不等于文明不強悍。歐洲人對中國文明的陌生我有親身體會,他們居然會相信“中國威脅論”,要知道中華文明是不具有侵略性的。一些學者反西方中心主義的觀點不能說明問題,他們的整個文化生態對其它文明是有隔膜的。如果歐美繼續漠視其他的文明,缺乏責任感,那他們再優秀也優秀不到哪去。 我對人類文明的前途正從一個樂觀主義者變得越來越悲觀 記者:我看到您在此書的序言中說“走完了”,是否以后不再參加這樣的文化考察、不再寫這樣的文章? 余秋雨:鳳凰衛視正在計劃的“兩極之旅”我已明確表示不參加,最多幫他們策劃、顧問一下。地球上作為風景值得我去看的地方還有很多,但大文明的考察已經結束了,以后再有機會也只是補充。 記者:如果有機會,哪些地方您愿意再走一遍? 余秋雨:中亞、南亞等危險地帶沒看夠。走了那么多地方,我覺得我對人類文明的前途正從一個樂觀主義者變得越來越悲觀。極端主義、核競賽、人口爆炸等等,哪一項都是人類難以承受的。不過我覺得中國的未來還行。 記者:您相信“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這種論調? 余秋雨:這是我盛你衰的老式思維。我們不需要在沖突中壓倒別人,不需要這樣一個自衛的邊界。但我相信,延續了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她的內在生命力一定會在21世紀顯現出來。 記者:您完成了各種文明的考察,關于“文明”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余秋雨:只要是文明,她們一定有共同的敵人,文明的使命不是在相互沖突中讓某一方倒下,而是在相互學習中對付共同的敵人——野蠻。文明與野蠻相比,總是顯得脆弱,讓我們為保存和發展她共同呼喊和努力。 我要踏上法律之旅 記者:您完成了文明之旅,下面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呢? 余秋雨:我要踏上法律之旅了。這幾年關于我有很多議論。有人說不喜歡我的書,這很正常,但還有人詆毀我的名譽,盜我的版,我準備針對這二者打官司。我要用此說明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權界限,不僅為我,也為后來者。否則就是小規模的文明被野蠻壓倒的現象。 記者:人們常說,做名人就要付出代價,您是名人,您同意嗎? 余秋雨:我不同意。名人不是垃圾桶。文化最終沉淀的是人格,名氣背后,非人格的存在有什幺意義呢? 人們以為我跟媒體合作是為了出名,大錯特錯了 記者:您是媒體的紅人,您內心喜歡媒體嗎? 余秋雨:我喜歡媒體。媒體是長江大河,盡管其中有不少污濁,泥沙俱下,但沒有它的滋養土地會死去。我認為文化以傳播為實現自我的基本方式,否則它缺少責任感,也缺少被檢驗的可能。躲在角落里寫論文是容易的,而通過媒體接受社會檢驗是難的。人們以為我跟媒體合作是為了出名,大錯特錯了。我愿讓中國文化恢復到與千萬老百姓有關的有效狀態,我希望更多的文化人與媒體聯系在一起,承認媒體是文化。 相關報道:余秋雨說,文化人又可以“上路”了 相關報道:余秋雨香港演講“認識中華文明” 相關報道:余秋雨:文化在行走當中 相關報道:余秋雨面對盜版宣布封筆 相關報道:余秋雨談“千禧之旅”帶來的中華文明思考 |
|||
|
新聞大觀| | 中新圖片| | 中新財經|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中新英才| | 華人世界| | 臺灣頻道| | 供稿服務| | 聯系我們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