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xieliaobaba.com |
|
外來人士說浦東:西部人要向浦東借“軟件” 2000年4月20日 16:53 中新社上海四月二十日電 外來人士說浦東之八:西部人要向浦東借“軟件” 中新社記者 王健 寧夏回族自治區駐上海辦事處主任董作錦這一段時間里特別忙。他十分高興地告訴記者,由自治區黨委書記毛如 柏和自治區主席馬啟智親自率領的代表團日前來滬考察,與上海市的領導和有關部門,就兩地在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之下加強合 作,聯動發展進行了深入交流;這一動態引起了廣泛關注。與此同時,最近上海不少企業也找到辦事處,咨詢同寧夏方面合作 的可能性。 董作錦原是江蘇人,但高中畢業后在寧夏三十多年的軍旅生涯,使他完全能夠以一個“西部人”的視點來觀照上 海浦東的開發開放及其對于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意義。他說,我對上海,對浦東并不陌生,念中學的時候就來過上海。浦東開 發開放的十年來,更是幾乎每年都要來一次上海。記得一九七九年因公務來上海時,就對上海人做事的精細留下很深的印象。 不過那時候上海還沒有進入市場經濟,令人感到做事比較拘謹,不是很放得開。但上海的基礎很好,適應變化的能力很強。所 以浦東開發開放后,讓人感到就象是變成了一個全新的城市。兩年前我被派到寧夏駐上海辦事處工作時,看到了一個不亞于發 達國家大都市面貌的浦東,頓時就感到一種民族的自豪感,很為浦東的創業精神所鼓舞。 董作錦回顧說,上海和寧夏這兩個地方,雖然相距較遠,但因其具有互補性,長期以來都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五、六十年代,大量上海的技術人員前往寧夏,支援當地的經濟建設。例如現今在國內同行業中規模最大的 上市公司吳忠儀表,就是當時從上海浦東的一家儀表廠遷去的。當時職工不足百人,設備不過六臺,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規模 和水平,這是上海人的驕傲,也是寧夏人的驕傲。再如上海的鐵道醫學院,在遷往寧夏發展的一段時期內,曾為兩地培養了大 量高水平的業務骨干。 如今,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使西部地區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董作錦說,這對西部人是一個很大的 震動,大家群情激奮,躍躍欲試。可以說是一種熱情爆發的情形。同時,這對上海也是新的一輪機遇。所以上海人反應也很熱 烈。年初,上海市政府協作辦負責人就邀請西部開發十二省區駐滬辦事處主任座談,介紹了上海方面為迎接西部大開發而準備 的措施,以及很為我們所贊同的十六個字:“發揮優勢,互惠互利,聯動發展,共同繁榮。”我覺得,西部大開發中的東西部 聯動,這的確是一個“雙贏”的戰略。所以寧夏和上海的許多市、區之間,已在最近加強或新建立了注重實效的密切的合作關 系。 習慣在行政工作之余進行理論性思考和研究的董作錦認為,浦東開發開放的成功,對于如今熱情投入大開發的西 部地區,會有極大的推進作用。因此,這次寧夏代表團到上海來,都去看了浦東。然而,這絕不是說西部人就可以照搬浦東的 做法。歷史背景和區位、觀念、基礎條件等都不一樣。西部不可能象東部沿海城市那樣,著重于造高樓,辦大企業;那樣搞只 能使差距越來越大。西部開發對于浦東的借鑒,不能主要去著眼浦東的硬件,而是要從浦東開發開放以來已經被證明了的成功 做法中借“軟件”,學創意。這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吸引人才的問題。寧夏現在這方面已經撤除許多傳統的做法,要進 一步創造好的吸引人才的環境,要在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充分尊重并發揮人才的自我價值。因為西部目前最為迫切的,是提 升管理人才和勞動者的素質。其次,要在大開發中充分注意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注重對于環境的保護,不能為了脫貧而急功近 利。此外,觀念要轉變,要徹底改變過去存在的那種“內陸意識”,才能更有想象力,更有吸引力。(完) 相關專題:十年看浦東 |
|||
| 新聞大觀 | 中新專稿 | 中新圖片 | 中新影視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論壇 | | |
中國新聞社©版權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