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八月二十三日電 題:兩岸閩南話 同是河洛音--訪福建師大閩南話專家馬重奇教授
中新社記者 邱江波
在中國,由于方言相同或極為相近,許多相鄰省份人民有著同鄉的情結,譬如“湖南湖北不分家”,“廣東廣西親兄
弟”,“東北三省一疙瘩”,等等。講一口相同的閩南鄉音,眼下是超過九成的臺胞在福建感到與在臺灣沒有什么兩樣的重要
原因之一。
以閩南方言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福建師大馬重奇教授認為,無論“兩國論”販賣者如何強調臺灣文化的獨特性,但只要
閩臺兩岸人民碰面遠遠地用閩南話打聲招呼,特有的同胞親情就會迅速融匯。
事實上,閩南方言本身,就是中華文化的特色之一。這種方言浸透著中華文化的歷史。
閩南話,是產生于福建南部的一種漢語方言,是閩臺兩岸眾多同胞的生活母語,在臺灣,是使用最多的一種方音。馬
教授據研究認為,閩南方音源于中國晉唐時代的中原河洛官話,是當時中國政治文化中心地帶洛陽至開封一帶的標準口音。由
于戰亂,中原士族分三批先后進入尚屬于蠻夷之地的閩越山地,在交通極不方便的福建沿海落地生根,失去了與中原地帶的文
化交流,這種口音,在極少受到外來語音影響的環境下,相對完整地保持了河洛古音的特色。
馬重奇教授在對照閩臺兩岸的閩南話之后宣稱,由先民從福建帶到臺灣島的閩南方言,和福建人目前在生活中使用的
閩南話幾乎完全一樣,發音、詞匯、語法結構等語言要素的細部研究表明,盡管兩岸人民經歷了半個世紀的隔絕,閩南話生存
的語言周邊環境有所不同,但是,兩岸閩南話依然頑強地保持了驚人的一致性。兩岸自八十年代末開始有限的交流后,隔絕半
個世紀的閩臺鄉親在語言上竟然沒有絲毫障礙。
在世界潮流趨向大同,各個本來相互隔絕的民族都尋求交融的信息時代,臺獨分子曾經上演以閩南方言為“獨立的臺
灣國”國語--用扭曲的心態稱呼它為“臺語”--的一出鬧劇。馬教授認為,這也是徒勞的,閩南方言就是閩南方言,任何
臺獨花招都無法改變閩南方言的中國文化根本屬性。
研究語言學的馬教授說,語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載體。除非分裂主義分子強令二千二百萬臺灣同胞一夜之間全部改說
外語,否則,永遠改變不了臺灣同胞對于中華文化的歸屬感。